close

  四川舞臺吹什麼風?
  11月25日,四川省第三屆文華獎評選結果面向社會公示:音樂劇《彞紅》、話劇《活在陽光下》獲劇目獎特別獎,川劇《塵埃落定》、《卧虎令》、豫劇《父親》等6部劇目獲最佳劇目獎。熱熱鬧鬧的舞臺背後,四川舞臺藝術究竟底色如何?閃閃發亮的獎牌,又為四川舞臺藝術創作傳遞出什麼信息?
  □本報記者 張良娟
  面向百姓
  泥土裡種出質朴的“果實”
  “革命歷史題材和民族文化題材一向是四川舞臺藝術創作的主流,但是今年現實題材的作品不僅數量增加,而且大都是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談起參與此次文華獎角逐的作品,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範遠泰告訴記者:扎根基層,面孔朝下的現實題材作品成為近幾年四川舞臺藝術創作的方向標。
  《活在陽光下》、《村官楊幫武》、《輝映羌山》……17部獲獎作品中,現實題材的作品有7部,首次超越革命歷史題材成為獲獎最多的題材。其中,《活在陽光下》、《父親》讓普通人成為戲劇舞臺的主角,而《雪域忠魂》、《村官楊幫武》、《文化站長》、《輝映羌山》等作品則將目光聚焦工作在最基層的黨員、幹部身上。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這些作品在創排過程中無一不是多次實地採風、調查。《雪域忠魂》的創排團隊曾經先後多次前往甘孜州畢世祥生前生活、工作的地方,尋訪當地群眾;《輝映羌山》的推選單位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告訴記者,除了實地尋訪,劇組還邀請了蘭輝家鄉北川縣歌舞團的演員們助陣。“更能體現地方特色,更接地氣。”
  面孔朝下,創作出的作品也更加貼近觀眾。“像《雪域忠魂》、《輝映羌山》這些表現英模人物的作品,突破了臉譜化和模式化,沒有給正面人物貼標簽,而是去真實地寫人。這應該說是我們現實主義題材創作中一個有益的突破。”範遠泰說。
  扎根腳下的泥土進行創作,結出的果實也帶著質朴的芳香。在9月份的全國第十三屆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的評選中,《活在陽光下》入選。而四川造豫劇《父親》則在豫劇大本營河南省舉行的第三屆豫劇節上捧回劇目獎和優秀表演獎。
  扎根本土
  好作品不再“一次性消費”
  接地氣,不僅體現在舞臺上。讓大戲、好戲扎根當地,成為不少藝術院團的共識。
  講述“全國最美村官”候選人楊幫武事跡的方言話劇《村官楊幫武》除了導演是“外援”,其餘演職人員都來自達州本土。“外請的導演也主要是指導,我們還專門抽調四個演員組成導演組。”創作《村官楊幫武》的達州藝術劇院院長範建表示,自主做一場大戲,讓所有參與創作的演職人員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我們希望這樣的大戲能夠扎根達州,而不想做‘一次性消費’的快餐。”
  文華獎評委之一、四川省劇目工作室主任丁鳴認為,請名家、請“外援”不能衝著評獎去,而是應該以培養、扶持當地的藝術創作和人才為目的。“舞臺上不靠‘外援’,讓當地創作力量唱主角,優秀的作品才能真正扎根在百姓中間,服務當地。”
  由自貢自主創排的《文化站長》已經在自貢、成都、雅安、內江等地完成了30多場演出。《村官楊幫武》首輪演出就在達州各區、市、縣進行了16場演出,下一步在打磨提升過後,還計劃在全省巡演。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中國歌劇節上,由涼山州歌舞團演員主演的《彞紅》不僅摘獲了優秀劇目二等獎,劇中的主演越越和碩果阿福也捧回了優秀表演獎。但《彞紅》帶給涼山的,不僅僅是幾個獎牌,更是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涼山州歌舞團副團長吳永波告訴記者,《彞紅》正謀劃在當地進行駐場旅游演出。“前幾天,我們剛剛和中國西部演出聯盟建立合作,《彞紅》不僅要在涼山演,我們還打算把它推廣到全國。”
  (原標題:面向百姓,扎根基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q56nqziu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